地域歧视到底是个什么鬼?

地域歧视到底是个什么鬼?


作者:大脸猫学长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纬小度的大学生活(ID: wxdu2016)

本文已获原作者转载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公号“纬小度的大学生活

中国有两个地方人员来源最复杂,一是军队,二是大学。


“来自五湖四海”这样的说法,就最常在这两个地方听到。


大学生是幸运的,相对而言,在学校里感受到地域歧视的几率很低。这其实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好处之一——文化视野开阔。


可是,一旦我们离开大学校园的语境,比如看一下网易论坛或者天涯论坛,立马会发现,地域歧视还真是一个严重问题。


歧视其实是一种想象


河南人经常被黑,不少人一提到河南人,就倾向于跟骗子划等号。


在我小时候,父母承包了单位的三产,从坐办公室的变成做生意的。可他们毕竟初入江湖,见的世面少,没多久便遇到上门谈生意的河南人。


那是一单十几万元的生意,而且听上去稳赚不赔。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十几万元可是个不小的数目。生意最后几乎快谈成了,父母二人充满期待,认为给单位创收了,即将立一个大功。


就在这个档口,他们从亲戚处打听到邻市有人遭遇过骗子,同样的项目、同样的说辞,同样是河南人。合同签了,订金付了,对方消失了。


于是他们侥幸逃脱骗局。


十几年后,我出差去郑州,第一次踏上河南这片土地。


这十几年间,互联网上攻击河南人的言论屡见不鲜。郑州作为中国东西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在新闻报道中也常常被描述成各种社会不良人员途经或逗留的地方。


说实话,从在郑州站踏上月台那一刻起,我的内心还是有一丝小忐忑的。


我拦了一辆出租车前往目的地,那是某行业系统的培训中心,位于一所不起眼的行业院校内。


地域歧视到底是个什么鬼?


出租车司机听我报出校名后,表情明显有些迷茫。我心想:哥懂的,你不就是想绕路嘛!10块的车费你收20,我就给你,你如果敢收100,我拉开车门就跑!


快到目的地了,司机放慢了车速,边走边看,一直都没发现学校牌子,只好为难地跟我说:应该就在这一片了,搞不好开过头了,要不你下来走着找找看?


计程表显示的数字在正常范围内,我也想不出来司机有什么中途甩客的必要性,于是付钱下车,出租车向前开走了。


我站在路边拿不定主意,到底该往前走还是折返,干脆拿出手机打算好好研究一下地图。


几分钟后,听到马路对面有人在喊,我抬头一看,是刚才那辆出租车的司机。他扯着嗓子对我说:“在前面在前面,我找到了,你等我调个头啊!”


出租车大转弯,一个急刹停在我旁边,司机隔着车窗冲我说:“上车!我送你过去。”言语间颇有些兴奋。


我赶紧推辞,表示自己走过去即可。司机扭过身子,一把推开副驾驶一侧的车门说:“可远,上来吧!”


其实也没多远,出租车向前开了一百多米,我便看到了那所学校的大门。出租司机乐呵呵地看着我下车,像带走失的小孩找到家门一样有成就感。


一位出租司机做的一件小事,就让我对郑州的第一印象,与想象中的样子决然不同。


歧视和崇拜一样,无非是建立在想象基础之上的一种价值评判。


地域歧视是恐惧潜意识的表现


经常在网上看到批评地域歧视的文章,有一句质问让人印象深刻:地域歧视,你哪儿来的优越感?


其实我们细想一下就能看出,地域歧视者,正是依靠歧视本身来获取优越感。


A省人和B省人,原本都是同类物种,却因地域划分而产生观念上的优劣判断,不要忘了,行政区划可是彻头彻尾的人为行为。而人们歧视的焦点,却是在行政区划基础上进行品行和道德的评价,这就有些无厘头了。


非理性行为的产生,必然存在非理性的内在心理机制。


一个人被某省的骗子骗过,就给这个省的人贴上坑蒙拐骗的标签,无非是想提醒自己,这是一个坑,栽过以后要绕着走。根源是内心的恐惧,处理手段是以偏概全。

这种“创伤后遗症”尚有一丝丝情有可原之处,而那些用地域歧视的外皮包装贫富歧视的人,俗称“势利”,这就不仅是人品有瑕疵,更是内心潜藏着巨大的恐惧,只是他们未必自知。


势利正是极力想要展现自己高人一等,体现自己的优越性。越想体现优越性的人,本质上越缺少优越性,找不到自己的优势,恐惧自己与众人相差无几的处境。


同类歧视是人性的特点


你一定还记得之前网上很火的电视剧鄙视链。看英剧的瞧不起看美剧的,看美剧的瞧不起看日韩剧的,看日韩剧的瞧不起看港台剧的,看港台剧的瞧不起看内地剧的,所有人一起瞧不起看泰剧的。


校园里虽然少有地域歧视,却不缺少其他类型的歧视。比如理科生碾压工科生,工科生碾压文科生。文科生自己窝里斗,学法律经管的鄙视学外语的,学外语的瞧不上学文史哲的,哲学高冷、史学深厚,语文大家学了十几年,所以中文专业的深处底层,不过好在还有艺术生和体育生。


如果你接触过许多地方的人,比如问问你周围各省的同学,他们或许会告诉你,很多省内部,都有一个非省会城市,与省会城市死掐,两个城市很多人互相看不顺眼,歧视、鄙视、厌恶甚至憎恨。


如果再细分一层,一个地级市下辖的县级市里,也有互相歧视、死磕的。一个县级市的各个乡镇里,也存在这种现象。其实,一个乡镇里的各个村之间亦然。


当年我曾到某偏远地区的一个山村采访,那个村子很穷,进入21世纪了,村民们还挣扎在温饱线上。


村长对我讲过一个现象,村里几个村民组散布在两座小山之间,有人住在山脚下,有人住在半山腰,有人住在快到山顶的位置。大家都穷得快要吃不上饭,却还是存在歧视。山脚下的村民歧视山上的村民,嘲讽他们衣服打补丁。半山腰的村民歧视山顶的村民,嘲讽他们连打补丁的衣服都穿不起,家里还常常断米断水。


同类歧视是一种普遍现象,算是人性的一个特点。不仅中国这样,五大洲四大洋的外国人也不例外。不同之处在于,同类歧视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因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而有所不同。


社会文明程度低的时候,同类歧视的极致,表现为不拿人当人看。


比如西方世界的奴隶制、农奴制、种族歧视等等,华夏文明称周边地区的人为东夷、西戎、北狄、南蛮,这还算客气的,早期时还有人方、鬼方这些称谓。


社会文明程度提升以后,同类歧视表现为语言上的调侃、行为上的规避,比如性别歧视、地域歧视、各种鄙视链等等。四千多年过去了,中国人还是瞧不起周边地区的人,比如高丽棒子、印度阿三、俄国毛子、印尼猴子等等。


从人类自我意识觉醒时开始,“我”与其他同类的比较,就成为绕不开的思维节点。与之相矛盾的是,人是社会化物种,谁都摆脱不了人与人关系的网络。既想冲破这张网,体现自身并非“泯然众人矣”的存在价值,又无法超越“泯然众人”的支撑和对照,就成了人性复杂的特征之一。

 


逃出歧视思维的牢笼,人类文明就能再前进一大步,问题只是:这一步容易么?



 - End -

地域歧视到底是个什么鬼?

  • 1、刺猬实习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 2、刺猬实习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刺猬实习",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刺猬实习或将追究责任
  •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刺猬实习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