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号:女神30 ID:ns30riji
作者:王语华
十年市场老刀,熬成资深品牌定位咨询师
带娃去考研,毕业为自由而生的创业者
经历过生死,而转向探索人性的心理咨询师
周末本来想约吴律师见面,结果她说要去参加一个课程。其实她的收入已经相当不错了,但她还是那么爱学习。
我和吴律师是在一个心理学课上认识的,这一认识就是十来年。彼此从陌生慢慢变成很好的朋友。
我们通常见面会分享这段时间各自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或者看了什么书,发生了什么故事,有什么心得、取得了哪些成就等等,所以每次见面都是正能量满满。
好学算是我们俩的共同点之一。
这两年,她去参加的一些课程,让我很“嫉妒”。
为什么“嫉妒”呢?
因为她不但参加的是我喜欢的课程,而且还是“免费”参加!
这不得不说她的一个本领了。
就是她学的东西,从来不“浪费”。
不但不“浪费”,还能帮她“赚”更多。
比如学了思维导图,她会用在办案上,用一张图向法官清晰解释复杂的案情,最后帮她的委托人打赢官司。
比如看了《反脆弱》,她会立马重新调整自己家庭的财富规划,甚至利用杠杆从“脆弱”中获益。
比如学了正面管教,她也会立马运用到和孩子的交流上。
我教给她使用的哪个好用的APP,第二天她家娃也会了......
作为对照,这让我想起一些读者常问的一类问题:
我该学什么课程好呢?新媒体运营?写作课?或者是语姐姐的生活逻辑训练营?……
经常是报名时激动,听课时不动。
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已经很累了或者还要带孩子等等,结果就是大部分都没听完,更别提坚持练习了。虽然网络课程不贵,但感觉很多钱还是白花了……
听说心理学挺有用的,一打听,学费那么高啊!还得学几年!想想学完自己能干什么工作呢?
还是算了吧,不如好好学学已买过的课。
于是打开好久没听的课,刚听了一节,又被一个念头打断:学这个到底有什么用呢?以后能找什么工作呢?如果没用,那现在不是浪费时间,浪费钱吗……
想着想着,开始焦虑起来,一焦虑,学习的兴致更没了。
这大概是一类人的心理活动。
再来说吴律师,前两年她开始学摄影,是市里补贴的那种课程,虽然钱不多。但她学得很认真,还购置了单反等设备。
不久她的朋友圈的图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开始,她和我分享她学习摄影,我觉得这只是个人的小兴趣爱好,没什么。
她说,她在班上的拍照水平不算最好的,但她擅长配文字。
这样拍照配字的组合,让她的照片有了故事,也成为她的特色。
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既不“赚钱”还很费钱的爱好,最后竟然帮她“赚”了好多。赚到的不止是钱还有人脉和资源。
自从她学会了摄影,每次出去旅游时都会获得同行者的特别优待。
因为大家都喜欢和摄影师一组,这样会有美美的照片啦!
于是吴律师就会和同行者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了解,甚至她的女儿大家也愿意帮忙带。
去年,有个朋友公司的年会想请摄影师,让吴律师帮忙介绍。
吴律师找了一位专业摄影师,然后和这位摄影师朋友说,“我可以给你当助手吗?你不用给我钱,我就是想跟你学习学习。”
最后吴律师整理了很多照片给这家公司,其中也包括她拍的。
没想到,客户觉得吴律师拍得更受欢迎。
后来,那家公司的人还硬塞给她一个红包表示感谢。
现在你应该明白我为何说“嫉妒”她了。
因为那些昂贵的心理学课程,她竟然是免费听的,原因是她被邀请去当摄影师。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付费社群组织的活动,她也是以摄影师身份参加的。
这样算下来,她一年节省的培训费也有几万块了。
尽管这些都不是她当初去学习的动力。但因为用心去做了,结果也总是收获满满。
那些当初看不出什么用处的技能或爱好,却最终因为某种机缘巧合,为她带来了意外价值。
我也学过手机摄影,我的拍照能力其实并不突出,但P图技术还不错。
就是这一点小小的技能,也曾为我带来若干好处。
比如一些行业组织的大会,虽然会议通常会请专业摄影师去,但我的手机拍照速度快呀。
开会过程中,我就拍好修好图,上传到群里。
立马很多人加我微信要原图。
这样一个小举措,对于内向的我来说,不但免去主动认识朋友的社交压力,而且很快大家就都记住我了。
每次给领导和嘉宾们拍照后,看到他们微信换上我拍的照片,转发我的图片时,那种成就感也是一种满足。
你看,同样是学习,有些学习的附加值比技能本身的价值还要大。
看起来只是学了个摄影拍照,但其实是增加了一个好用的社交途径。
看起来只是在学习写作,其实是增加了观察能力和训练自己的思考能力。
看起来只是学习了一些解决生活中问题的工具,但其实是在改变自己思考的底层逻辑。
至于学什么对未来工作有用?以及学到什么程度?
我想到罗胖讲过一个“两眼论”。这个理论的意思是人生、商业和围棋一样,要有“两只真眼”才能活,两只以上“生存空间”会更大。
他还举了几个商业上的例子,几乎所有成功的大公司,都有两个绝活和优势。
比如,亚马逊,一个电商,另一个是云计算。
京东,一个是电商,另一个是物流快递业务。
苹果公司一个是硬件,另一个是独特的软件系统IOS。
同样,一个人也一样,那些具有多样跨界优势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成功。因为跨界带来的不是两个优势的简单叠加,而是几何级优势增长。
在一个领域里,我们想成为出类拔萃的人并不容易。但是,如果你选择两项技能,把每项技能都练到前25%的水平,这会比较容易。结果是你的优势马上会秒杀90%以上的人。
也许你说,我超过75%的人也很难啊,那即便做不到前25%,你依然可以用多项优势策略来弥补,2项优势、3项优势一累积,你会发现成为一个“出色”的人难度降低了很多。
比如,吴律师就是法律、财富管理、心理学、摄影等几项的组合技能。
杨小米就是写作、营销、运营、人脉王的组合技能。
而我自己则把心理学、营销、写作以及亲子育儿作为我发展的优势项。
一个人的优势项越多,腾挪的余地也就越大,风险越低,胜算的几率提高。
道理很简单啊,当别人只能走独木桥的时候,你却有很多条路走。
所以,不是学习某技能可以直接给你带来什么?而是想一想你打算增加几个什么样的竞争维度,让自己生存空间几何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