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遇到过这样“渣”的实习律所?


作者:岁穗子
在2020这特殊的一年里,漫长的寒假之后,暑假忽然而至,同学们不论是已经草草走过毕业季,还是仍在翘首以盼重返校园的日子,都已纷纷投身寻找实习工作的热潮……
法学的小伙伴们寻找实习律所也迎来了一波高峰,但找实习就像找对象,一不小心看走眼,就会遇到“渣男”。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些比较“渣”的实习律所,看看大家是否有中过招?
一、“画饼型”律所
这是最常见的类型,主要特征就是向小白大肆描绘本所本团队的美好前景,对价是你得接受当前比较低廉的薪水及较大的工作量。这种律所或团队的卖点通常是:业务类型比较高端,比如IPO、涉外、融资并购等;老板很牛,或是有一两位很牛的主办律师。
这类“画饼型”律所的“渣”主要在于,越是高大上的业务,其实越不利于律师日后独立,因为这些高端业务的垄断性极高,即使你在实习时做过无数这些业务,你成为独立律师后能拿到类似业务的机会也几乎为零。
其次,很牛的主办律师通常业务较多,对身边人员要求也较高,作为实习生能接触到的机会很少,因而也无法获得实际的指导机会。另外,有些号称很牛的老板和律师,或许并没有那么牛,只是出道比较早而已。
总之,不论律所的业务多高端,老板多厉害,实习生应多关注的还是律所能够给予实习生的待遇条件和成长平台如何,不要单纯去做廉价劳动力。

二、“捆绑型”律所
这种律所一般需要实习人员签一份协议,承诺实习期满后,在该律所执业一定年限(通常是做授薪律师)。
实习期虽然是一年,但算上申领实习证转档大概2个月,中间还有实习培训1-2个月,申请实习考核到公示大概2个月,申请执业又是大概2个月,所以总的算下来,实习期大概需要一年半到两年。上述承诺执业期限协议通常是一到三年,因此加上实习期,就是三五年的光景。
而实践中大多数律所都要求签五年的,而且是从执业开始算,换言之从实习起大概七年。但律所授薪律师的性价比并不高,如果在上面一耗就是五至七年,那么职业生涯就被捆绑死了,难以去追寻其他更好的工作机会。
三、“PUA型”律所
所谓PUA就是具有一定洗脑性,这种律所在面试时通常采取这样的策略:表面上用最和蔼的态度告诉你“过来人的经验”,让你要有清楚的自我认知,实际上打击着你的一切,摧毁着你的自信心,从学历到学校,从性格到能力,从言谈到相貌……
在你还沉浸在迷茫、自卑、悲伤……的复杂情绪中时,他们又会接着告诉你“一般没有律所会招收像你这样的人,但是我们律所不一样,我们愿意给年轻人机会,愿意雕琢璞玉……”就这样,很多小白怀着感激的心情抓住了他们伸出的那双手,失去了本该
有的谈判的价码,接受了他们开出的全部条件。
四、“卖保险型”律所
这种律所实习招聘类似招聘“卖保险”人员,主要是为了开发你身上的一切可利用资源,从家庭父母,到同学朋友,用尽你的一切关系为律所开发业务。
这种所的特点是,在面试时会对你个人情况询问的超详细,而且所提供的岗位也可能与你所应聘的不相符。例如有些律所在招聘岗位上写的是实习律师,但实际面试的时候会说,实习律师招满了,问你能不能做业务员等相关实习工作,之后有机会了可以再转岗。
如果你未来的求职方向是律师的话,这时候千万不要妥协。业务员一般不要求考过法考,对法律从业能力要求较低,实习过程中难以参与办案,对个人法律能力提升也不大。如果入职,你的定位很可能是销售、案源开发等。
五、“人贩型”律所
好听的叫法是“派驻”,实习期派驻你到律所的甲方,常见的有政府机构、保险公司、企业法务岗、法援扶贫、异地分所等。这种的话,比上述几种稍好点,可以了解基层的一些办案情况。
但是工作比较单一,主要是写固定模板的法律文书、准备证据、整理诉讼材料等,通常无法深入跟进案件,实习案件只是挂个名,工作的可替代性强,学不到什么真本事,工资也比较低。
有以上特征的律所,当然也不是百分百不能去,法律人要理性分析,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判断,毕竟一个实习岗位也是来之不易。实操当中,比较稳妥的做法是,入职后先不急于办理实习证,等工作一段时间,对律所、指导律师、团队等有所了解后,再决定去留,否则转所实习比较麻烦。
最后祝大家都能找到对的人,找到如意的实习!

- 1、刺猬实习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 2、刺猬实习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刺猬实习",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刺猬实习或将追究责任
-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刺猬实习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