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团队共七人(这是一部分),分别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挪威、黎巴嫩和肯尼亚
告别手机,开启“失联”旅程
一周的语言培训结束之后,我们便驱车前往这个国家南部最大的城市——图里亚(toliara)。一个海滨城市,整个城市很美很安静,像是没有开发过的海南岛。
这两天在路上的风景很优美,我们经过了大非洲似的日出日落和整个银河系,倒也一点儿没觉得旅途疲惫。

马达加斯加熊猫级国宝动物——环尾狐猴
到达图里亚之后,我们接受了珊瑚和鱼类知识培训,备齐了野外装备——包括各种非洲式的裹布以入乡随俗,两个发电机和六个煤气罐。
一周之后我们再次启程,走海路从南印度洋上到达300公里之外的城市Anakao。那时候WWF图里亚的员工告诉我们,从这里上船之后就再也没有网络或是手机信号了。
说实话,当时我真不太相信,我给我家人发的最后一条信息是,“我要上船啦,到岸之后争取联系”。

我们的头顶是整个银河系
船一到Anakao,我就信了,从此开始了与外界完全失去联系的两个月。我们的越野车在荒原沙漠和马达加斯加特有的灌木森林中上生生开辟出一条条道路,虽然颠簸,却也乐趣多多。
David Attenborough在他著名的《马达加斯加》纪录片里记录的会用贝壳在仙人掌上吊丝筑巢的蜘蛛出现了;火烈鸟也会有时闯入我们的视线,它们不断飞过告诉我们我们真的在非洲;还有就是时不时横穿马路的大大小小的陆地龟,为它们我们急刹车了很多次,等它们不紧不慢的爬过。

各式各样的面包树或高或矮,或胖或瘦,形态各异的站在路边
和鲸鱼共游,去海底数珊瑚
前后经历了一周左右,8月4日我们终于到达了我们的目的地和大本营——Ambohibola。
我们的工作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做潜水员,在马达加斯加西南沿海Toliara Coral Reef 这一世界第三大珊瑚带的十几个保护点下海收集珊瑚和鱼类数据,为海洋公园筹建做准备工作。另一方面是协助WWF驻派当地的工作人员开展社区工作,推广生态旅游的概念,为村民提供更多的除去渔业以外的替代生计。

准备下海潜水
其实在这之前我一直都很害怕潜水。我的二级PADI潜水执照是因为要去马达加斯加特意在北京学的,是在室内潜水俱乐部一个人工潜水池里。来马达加斯加之前我从来没在海里潜过水。
我在马达加斯加的第一次潜水经验以有惊无险告终。当时团队里的人考虑到我从没在海里潜水过,就特意带我去了一片相对平静的海域进行浮潜。
装备整齐后我一咬牙一闭眼下了水,但刚刚潜下去就看见了各种各样的珊瑚和鱼,那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些生物,心中的激动盖过了一切,很快忘了恐惧。

船边经常可以看到海豚游过
直到一个浪头打过来,我忽然感到我的浮潜管不能进气了。这只是潜水管被浪打弯了,只要用手把它扶正就好。但作为第一次在海里潜水的我瞬间惊慌,满脑子只想着我不能呼吸。
当时唯一想到的办法就是浮到水面上摘掉面罩,赶紧游回船上去。其实船离我大概只有一两百米左右的距离,但毕竟在大洋里,每游一米都要被浪打回来半米,每次上去换气都要喝一大口海水再下去。
我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怎么也不能还什么都没做就死在海里,终于游回船上,累到脱水。
潜水的次数多了,我开始越来越享受这个过程,尤其是在水下的半小时。潜下去之后周围一下安静下来,只能听到鱼在你身边吐泡泡的声音。
有时候头顶有船开过,朦朦胧胧地听见轰轰的声音,就抬起头来,看船下泛起一层白色的浪花越来越近越来越近再慢慢消失,一切恢复平静。我总是默默地揣测,潜在水里那种失重的感觉,大概就像在飞一样。

每天去2-3个潜水点,每处在水下停留半小时,收集珊瑚和鱼类数据是我每天的工作
从马达加斯加回国的飞机上,我看了《海底总动员》,激动地指认出那里的大多数珊瑚想要记录下来,好像又回到了海底。在那个看似平静蔚蓝的表面下,大自然还孕育着那么多未知的美丽,让人心生敬畏。
船从一个潜水点到另一个潜水点也有很多乐趣。我们的船长一定是这个世界上驾驶技术最娴熟的船长,他总能在一片无际的蔚蓝里忽然看到鲸鱼鲨鱼海豚或是海龟,并迅速调转船头带我们去和他们亲密接触。
有一次我们碰到一只母鲸带她的宝宝出来觅食,就索性穿着潜水衣跳下去和他们一起游泳,这样的经历真是一辈子难忘。

和鲸鱼一起游泳
当然潜水也有很多危险。有时候风很大海底的泥沙都被搅起来,能见度差到和同伴相隔一拳都互相看不到,在海底且不说分不清前后左右,连上下都分不清楚。这时候我们就只好放弃这一天的潜水工作。
融入当地,每天的海都是新的
离我们我们的村子Amobohibola几百米远是一片珊瑚礁,走在珊瑚礁上不用潜水也能看见各种珊瑚、海星、鱼类和海洋生物,依次推过来是大海,沙滩,村落,大沙漠,和一片森林,我想桃花源也不过如此。
这里的食物只有两类,海鲜和椰子;这里的交通工具只有一种,手工做的小木船;这里人们世世代代依赖的生存方式只有一样,就是捕鱼。

我从不会做饭到成为了团队里的大厨
村民们的把村里两个最好的水泥房让给我们住,还特意为我们修了一个厕所和洗澡间——所谓洗澡间就是把一片区域围起来,旁边有一缸水,洗澡的时候可以用碗舀凉水出来从头浇到脚。
后来他们又为我们用铁板搭了一个厨房,因为实在有太多人围观我们做饭了。在这个村子里,我们一切都是自给自足,我从最一开始没有手机没有网络坐立不安到开始享受这生活在此时此地的平静状态。
刚到的时候村民对我们充满了好奇。我们被他们称作vazaha,翻译过来类似于洋鬼子。有人知道我是chinoise,因为他们用的产品都是made in china。我们走到哪里都会有一群人跟着我们,连上厕所也是。
而孩子们看见我们就完全像一群脱了缰的野马,相机DV之类这样的电子产品我们完全不敢拿出来。这样的反应令我们哭笑不得,过了好几周不断地沟通接触才有所改善。

我们给村民们放《马达加斯加》
我们在这个村子里做了很多。我们给女孩子们上英语课和法语课,帮他们培训旅游导游;教小朋友们写字做游戏;给男孩子们组织了一支足球队陪他们一起去参加地区赛;给妇女们上手工课,教她们做手工艺品来挣钱;给渔民们上海洋知识课。
尤其给他们介绍海龟——因为这个村子是海龟的繁衍地,随处可见海龟壳,故意捕杀海龟的现象很严重;给所有村民放电影,做爆米花给他们吃,给他们增添生活乐趣。我们同当地村民一起排了一个小话剧宣传保护海洋生物;还和他们一起,开始盖起了他们村的第一个小旅馆。
随后我们就开始爱上这个村子。孩子们会用明亮的眼睛看着你,听你叫出他们的名字然后笑着害羞的跑开;妇女们会把他们每天出海时候捡到的贝壳送给我们,然后努力用蹩脚的英语或是法语和我们聊一会儿天儿;男孩子们会在足球比赛胜利之后把我们每一个人抬起来一路唱着歌儿回到村子里;成年人们会尽他们所能的保护我们为我们提供各种便利,带我们出海捕鱼。

水下拍摄的各式各样的海星
每周日,几乎全村人都去教堂做礼拜,教堂里闷热的要死,但是孩子们唱诗的声音是那么空灵;他们会在有老人去世的时候全村人守夜三天三夜庆祝他的人生圆满;他们会在告别晚会上每个人送给我们一个纪念品,不断的来和我们拥抱哭着告别;他们会在每个周五的晚上用村里唯一一个发电机和破电视自己放电影放音乐,从海边上回头看去,微弱的昏黄的灯光从用帆布围成的露天影院里露出来,能隐隐听见人们的笑声唱歌声。

村里的孩子
很快我们就忘记了那些现代生活里所谓的必需品。那些日夜不离手的手机、网络、社交媒体被眼前真实的生活所取代,网络世界里那些碎片化的信息变得毫无意义,没有什么比亲手得来的经验,亲身收获的感受更有趣、更实在——在这里,每天的海都是新的。
更重要的是,远离了网络我才意识到,即使在网络上我们真正在意的仍是线下的亲情和友情,离开了新闻我毫不在意,没有了google可以随时告诉你该怎么办我很快就适应了,但在每一次短暂而宝贵的和父母、朋友们的书信交流中我才意识到这些平日里视为理所当然的习以为常何其珍贵。
多么幸运的我,如此不靠谱儿的人间蒸发了四个月,却从没有被你们遗忘。
这里有让你更时髦的超实用穿搭美妆指南、有个性的小众好物推荐、球鞋的技能分享。 有趣的姑娘都关注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