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手的职业咨询案例越来越多,我越来越笃信一点,那就是——
事实上,你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1、想要做回真正的自己,意味着可能背叛父母一生的期待
我渐渐发现,很多人之所以找不到自己想做的事情,是因为他们总是在自我耗竭中,在自我及他人的期待中拼命撕扯着自己,不知所措。
在咨询中,小倩不断地告诉我,她无法面对父母失望的眼神。
为了让父母开心,小倩从小就学会了察言观色,她将自己伪装成父母喜欢的样子,比如她明明不喜欢数字,却依然听从了父母的建议做起了和数字相关的工作,只因为这份工作能让父母感到安心和踏实。
这是一种选择。
然而当你选择接起父母期待的同时,你必须放下对自己的一些期待:期待自己可以找一份喜欢的事情,期待自己有更多的事业,期待自己能有不同的生活。
2、想要做回真正的自己,需要放下内心的“应该”
有这么一个比喻,说的是我们往往不愿意认同自己真实的样子,就好像做完整容手术的人不愿意面对镜子一样。
因为我们小心翼翼地保留了太多的“应该”。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说,男人应该坚强,女人应该示弱,年轻人应该顺从,老人就该安分。
我们就像纸牌屋里的观众,被这些来自“社会”与“家庭”根深蒂固的价值观深深说服,这些价值观的势力异常强大,让我们不敢“接纳”自己原来的样子。
3、不知道擅长什么的你,唯独擅长伤害你自己
我告诉小倩,其实大部分情况下,别人给我们的建议都带有两个部分,一个叫“他建议我”,一个是“他期待我”。
在我们涉世未深时,我们会单纯地坚信别人的建议就一定是毫无私心的“给我的建议”,却忘记了,其实这份“建议”的背后,还隐藏着“对我的期待”这件事情。
比如小倩的父母建议她找一份稳定轻松的工作,里面包含了给她的期待——希望她有一份听起来稳定而体面的工作,能够早日结婚生子,希望给他们老两口一个孩子带,让他们体会到成就感。
如果一个人足够成熟,TA就会懂得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不可能同时满足自己和他人的要求。

按照上述步骤,小倩列出了自己想做的几件事情,新的问题出现了,如何判断哪些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呢?
这也是困扰在很多人心头的困惑,那就是,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但如何判断这是不是自己可以做好并能有所发展的领域呢?
可以从匹配动机入手。
德国心理学家斯特朗格研究了人们看待世界的六种职场内在动机,也被成为六种激励因子,分别为理论导向、实用导向、唯美导向、社会导向、个人导向及传统导向。

该理论强调,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这六个因子,但每一个的程度高低不同。
这六个因子及相关释义如下:
1、理论导向强调的是真理和知识,这类人群擅于钻研,以追求真理和知识为使命和追求,如科学家、研发人员就是这种人居多;
2、实用导向注重投资回报,这种人注重高效,拒绝任何时间和资源的浪费,渴望获得收益超越他人,银行家、工程师往往以此类动机为主;
3、唯美导向强调美与和谐,这类动机导向的人群注重个人感受及人生体验,喜欢欣赏和谐与美好,典型人群有设计师、艺术家、瑜伽教练等;
4、社会导向指向服务和助人,这类人愿意帮助他人且不求回报,很多志愿者、护士、辅导员等都具有这类特质;
5、个人导向者追求权力和认可,他们渴望领导他人拥有权力,提高自身地位,政治家、运动员、董事长等都具有这类特质;
6、传统导向注重原则及信仰,这类人追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重视社会结构与次序,很多革命家、文化传播者、军人等都具有很强的传统导向动机。
通常我们认为,在六个因子中排名最高的两个因子,就是你采取行动的主要驱动力。
如果一个人的工作能够和TA的这两个激励因子相匹配的话,那么此人的潜能就能够充分的发挥,就会形成职业的良性循环,最终越做越好。

如果工作与你的两个激励因子不匹配,即便你“想做”,但由于缺乏内在驱动力,你很难从内心获得成就感,因此很难长久。
我突然想起一段话,大意是,工作本身是无法让我们快乐的,真正能让我们产生快乐的,是“工作做得好”这件事;而尽快找到自己想做且能做好的事情,无疑会让我们的职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并且至关重要的是,这份决定权不在别处,恰恰是在我们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