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缺爱,成年后如何解决?

作者:薇安说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薇安说 (ID: viannhe6)。
本文已获原作者转载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公号“薇安说 ”
01
▼
缺爱是一个很大的词。这就意味着缺爱在心理层面上对我们的影响是复杂的、多方面、多层次的。
也正因此,缺爱对一个人真正的影响,往往并非是这个人的意识层面所能够理解和觉察到的。
那些你以为所谓的童年缺爱造成的影响,往往只是表面。
它真正影响的是根植于一个人潜意识之中的根本性心理模式,和只有经历顿悟后、重新将自己的过去经历串联起来才能够理解的那些“故事”。
这样说起来有些复杂,简单点讲,就是:
你以为,你童年的阴影来自于,父母对你的殴打和忽视对你造成了伤害。但其实并不是。
真正一直在困扰着你的,可能是曾经的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只有当你领悟到这件小事对你的影响时,你才能真正的解脱。
这件小事可能是:
8岁那年回家你发现家中空无一人,你的心中充满了荒凉;
12岁时你爸爸夸了隔壁小朋友一句却没有夸奖你;
5岁时你不断的给你妈妈说话,她却一直听不见,从那以后你就再也不和她说话了;
……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二三十岁了已经能够把他小时候受的创伤叙述的十分清楚,但他们一直还在受那些创伤的影响。
因为他们始终没有获得一种「整合性」的、「超越性」的“领悟”。
只有当你达成这种“领悟”时,你过去的创伤才会自然而然的被消解,你才会重新理解自己,重新理解自己的过去,才能解救小时候缺爱的问题。
但如果影响太久远、太深,在没有专业帮助的前提下,许多人终其一生都没有办法凭借自己的能力完成对过去创伤的整合,所以他们才会绝望地认为:童年缺爱的创伤是无法解决的。

02
▼
总体而言,童年缺爱对一个人的影响主要可以分为四个大类:
▌第一类:自我价值感过低
自卑、惯于讨好别人、不自信、认为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社交恐惧、人际关系的障碍、亲密关系难以维持长久等,都和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过低有着直接性的关联。
当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很低时,他会将他自己置于一个易受伤、被忽视、难以获得尊重的位置上。
举个例子:
同样是去一家餐厅吃饭,A是个很自信的人,那么他和服务员沟通时他的气场、表情、神态等都在无形中影响着服务员为他服务的态度,服务员通常可能会热情而尊重的接待他;
如果服务员对他的服务态度不好,A也能合理地投诉或是换一家店来维护自己。
这个对自己的维护,最根本的在于维护了A的“自尊水平”,他通过投诉或者换一家店,保护的是他自己的自信。
而B是一个自我价值感很低的人。他来到餐厅,用底气不足的声音,以“真的很抱歉要麻烦你了”的态度,挤出一脸谄媚和讨好的表情对服务员说:“您好,我要个XXX,谢谢。”
B的语气和态度等本能的会传递给服务员一个信息——这个客人不重要,我不用在乎他。
所以服务员用不冷不热、不在乎的态度来对待B的可能性就更大一些。
关键在于,自我价值感低的人通常对别人对他的态度非常敏感,如果服务员的态度不好,他们往往会有很明显的不舒服感。
但问题是,他们感到了不舒服的话,却根本没有任何自我保护的意识,他们不会对令他们不爽的服务员适当地表达不满,他们也不知道可以换一家服务让自己感觉更舒服的餐厅。
所以他们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这个自我保护特指在自尊、自信、情绪状态等层面上的自我保护。
他们每次自尊受挫时就只会让自己在那里受挫,让自己的自信被摧残。
因此他们一方面容易将自己置于自尊容易受挫的情境,另一方面自尊受挫了也不知道要自我保护。
所以就会持续受挫、不断受伤。
如果把来自外界不好的对待,比作砍过来的一把刀,那么自我价值感高的A则是马上反击或是逃走来保护自己;
而B每次只会傻傻的站在那里,任由刀子一次次砍在自己身上,所以他的伤口只会不断加重,而很难愈合。

▌第二类:童年不良关系模式的外显型重复
你现在的人际关系模式,多数都是以童年时的人际关系模式作为蓝本。
通俗来讲,就是如果在小的时候你爸经常打你,那么一方面你会不自觉地更倾向于和身边的那些更像你爸的人建立连接;
另一方面,你的一些行为、反应、语气、表情等会促使别人像你爸那样对你。
有一些女性小时候他的父亲酗酒、赌博、吸毒、脾气暴躁等,她对自己的父亲简直恨透了,发誓这辈子绝对不会找像她父亲这样的人做伴侣。
但到了她谈恋爱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喜欢的男人竟然都是那种酗酒赌博吸毒脾气暴躁的。
她不断地在一段关系中受了很多次伤害才幡然醒悟:天啊?这个男人怎么和我爸这么像!
在一段人际关系中,别人会怎样对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是被我们教会的。
比如我们举的B的例子,B的幼年也可能总是受到父母的指责和否定,父母骂他笨,指责他什么都做不好。
在这样的一个评判环境中长大,B就会真的变成一个很笨的、什么都做不好的人。
这不受他自己的控制,无论他自己多么努力的想把事情做好,但是他的潜意识还是会令他将一切搞砸。
于是他的这些行为、所做的事情的后果,就会作用于他的同学、上司、朋友们身上,令这些人再来指责他的笨、指责他什么都做不好。

▌第三类:童年不良关系模式的内化性重复
童年时的人际关系不仅会成为和别人的关系的蓝本,同时也会成为我们与自己的关系的蓝本。
一个从小受到父母严苛对待的人他很难对自己宽容,这一点可以说是毫无疑问的。
常见的情况是,这个人难以获得放松,当他没把事情做好、没有达到标准时,他自己的意识中就会有一部分来扮演他小时候的父母来严苛的谴责他;
还有一种情况是,这个人对自己的父母产生了强烈的愤怒,于是他成为了一个非常随心所欲、非常叛逆的人。
表面来看,这个人似乎是从被父母的影响中走了出来,但其实这只是一种极端手段的防御,他只是在用看似叛逆的行为来对抗自己心中那个无时无刻不在严苛地指责他的父母。
所以,我们会怎样对待自己,大部分也是童年时关系模式的内化。

▌第四类:习得性的消极价值观
同样一件事,就是有的人看到的是积极,有的人看到的是消极;
有的人一点儿小事就焦虑的坐立难安,有的人都要掉脑袋了却还是能谈笑风生。
这种看待问题视角的差异,一方面和基因有关,另一方面更多的就是后天习得的。
如果一个人小的时候所遇到的不好的事情,最后都产生了非常糟糕的后果,那么在这个人的认知之中,「信号-结果」的关系就是:负面信号-糟糕至极的后果。
比如一个小孩子他的父亲非常暴躁,喜怒无常,那他就会变得对负面信号非常的敏感,同时一些普通的事件在他的认知中也会是负面的。
例如他的父亲正在喝酒心情不好,可能看到这个孩子从屋子里走出来就会冲孩子撒一通火:
你看你走路那个姿势!男不男,女不女的,像个什么样子!窝囊废!
你看,连走个路这种事情都会挨骂,那这个小孩子还可能看到什么积极的东西吗。

03
▼
绝大多数缺爱的人所共有的一个最致命的信念:我不重要。
这样一个信念导致了我们在不同程度、不同层面上对我们自己的忽视。
在我身上表现的是忽视自己的身体健康;
对你可能是忽视了自己的自尊自信;
对他可能是忽视自己的情绪感受;
对隔壁老王来说可能是忽视了他自己真正被别人爱的需求;
……
我们都不会爱自己。
我们在爱自己这一点上就像一张白纸的婴儿,没有起点,没有经验,(有些人还)没有来自别人的支持。
但不管怎样,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时,就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已经降临到你的身上了。
小时候缺爱,成年后要怎样解决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三个字:爱自己。
小时候怎样缺爱,现在怎样不幸等这些其实都并不重要。如果一个始终认为自己不重要、始终不知道要去爱自己的人,我们给他再多的关注、再多的美好的物质、再好的人际关系,这一切也不会对他起到太大的帮助。
而且多数缺爱的人,现在可能还始终在为过去受的那些创伤而耿耿于怀,他们自己一直不肯从过去走出来,所以现在获得再多,也绝对不可能弥补过去。
也正因此,如果我们想要解决自己童年缺爱的第一步,是我们自己要「想」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必须意识到:始终纠结于过去,不断地哭诉自己过去受了多少的创伤,这些实际上,没有丝毫的意义。
过去的我们没有任何办法,只能让他们过去。这可能很不公平,但也的确没有什么办法。
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最重要的是:要着眼于怎样令我们现在的和今后的生活能够更好、更幸福,怎样令我们自己能够摆脱过去创伤的影响,然后开启新的生活。

这些话看起来非常的鸡汤,但他们非常的重要,因为只有理解了这些,我们才有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能性。
否则的话,我们可以直白的讲:如果你始终不愿意放下过去,那这个问题根本不可能被解决。
只有愿意放下过去,只有我们决定为现在自己的生活负责,只有我们自己产生了主动去解决这个问题的意愿,这个问题才会被解决。
04
▼
我们拥有了为现在的自己和今后的生活负责的意识,然后需要的完成对过去创伤的整合。
这个整合的完成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去做心理咨询,一种是持续地自我觉察。
这个自我觉察可以通过不断地内省,和写自我分析的文章与日记来完成的。
推荐3本书:《精神分析入门》 、《客体关系入门》、《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这3本书可以帮助你进行自我分析。读起来可能会稍微有些吃力,但能让我们对精神分析的概念有一个大致了解,帮助我们进行自我觉察时有一个基本的理论依据。
但是千万要注意,不要随意的把任何理论和概念就往自己身上套,前期先持谨慎的态度将这些书籍作为参考最好。
当我们通过心理咨询或者自我觉察而对自己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之后,下面的改变的重点就在于:做出不同的选择。
我理解到自己过去一直忽视自己的身体,所以我开始重视自己的健康;
我意识到我总是觉得自己不重要,所以我开始有意识的将自己放在第一位;
我明白了为什么在人际关系中我总是受伤,所以我不再采取有攻击性的对别人的态度;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意识到,过去的创伤并不是真的会影响到我们,而是因为我们自己选择了被它们所影响。
无论是我们主动地、被动的,有意识的、无意识的,那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过去的记忆也许的确是会不断地浮现,但我们可以选择深陷进回忆中再次体会到痛苦,也可以选择深呼吸将记忆驱散去关注其他有意思的事情。
深夜里孤独与创伤性记忆来袭,我们可以选择被孤独和床上吞噬让自己像个受害者,也可以保持清醒的观照令这些负面的感受自行消散。
一切都在于我们自己的选择。
区别只在于你是否意识到了你其实一直拥有着令自己开心的权利,和让现在的自己更幸福的能力。

- THE END -
作者:薇安说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薇安说 (ID: viannhe6)。
本文已获原作者转载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公号“薇安说 ”
- 1、刺猬实习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 2、刺猬实习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刺猬实习",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刺猬实习或将追究责任
-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刺猬实习编辑修改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