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报名计算机二级考试,只是因为“听说将来就业时会很有帮助”。

认识一位学长,算是个不折不扣的“考证达人”。
据说,他从刚上大学开始,就为自己列好了一系列“考证计划”,大学四年里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考证。
他本科学的是工商管理,四年下来,除了基础的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以外,他还考了普通话证书、会计上岗证、初级经济师等等一系列证书,甚至还有一个导游证。
他就像是一个专门收集各类证书的收藏爱好者,只要看到有机会能拿到手的证书,就都想尝试一下。用他的话说,“艺多不压身嘛”。
听说不少慕课网站都会在课程结束后提供“结课证书”,这位学长又开启了他的慕课之旅。什么西方艺术史啊、中国建筑欣赏啊、心理学入门啊等等,只要是网站许诺会颁发证书的,他不论兴趣不论门类,都想尝试。
因为报名的慕课太多,有时候他甚至不会听课,而只是将课堂视频打开,再把电脑调成静音模式,之后便忙其他的去了。
去年毕业时,他四年积攒下的证书少说也有二三十份。写在简历上,洋洋洒洒很长一列,十分壮观。
然而,学长在实际找工作中,并没像自己想象的那样“所向披靡”。
由于耗费了很多精力在“考证”上,他的课业成绩其实并不理想,奖学金甚至都没拿过几次,各类学生活动和实践经历也寥寥无几。过多的“花边证书”不仅没能为他加分,反而屡次成为面试中HR的发问点。
后来他才有些失落地对我说,“其实,现在想来,当初不停地考证,不过是出于心底里对自己的不自信。我太害怕被淘汰了,太害怕找工作时被人发难,所以才想通过考证来增加自己手里的砝码。”
“有时候,觉得自己像个慌不择路的逃兵。”学长说。

我太能理解那种感觉了。
二十出头,家境普通,相貌普通,学历普通。作为典型的“三普”青年,我们不过是万千平凡人画像当中的一个像素点而已。丢进人才招聘会的人群里,三秒钟就可以消失不见。
你有梦想。谁没有?
你是全家人的希望。谁不是?
梦想和期许泛滥,通货膨胀成了廉价品。北上广不相信眼泪,虽然残酷,但是没毛病。
曾经向在外企做HR的姐姐请教过,站在雇主的角度,他们到底更垂青于怎样的人才?如果一个手握几十份证书的本科生都难入法眼,谁才是他们想要的那个人?
姐姐笑着反问我一句:“难道你不知道,现在大家招聘都是硕士研究生起步的嘛?本科生连投简历的机会都没有。”
她说,其实证书也好,学历也罢,都只不过是应聘过程中的敲门砖。他们就像是一场比赛的入场券,你首先要达到标准,才能拥有和别人同场竞技、一试高下的机会,否则,就只有在场外旁观的份儿。
一旦入场,别人关注的便是你身上的真本事。
有多少年轻人,手里拿着厚厚一叠证书来应聘,在面试场上,信誓旦旦地把责任和梦想挂在嘴边;等到真的开始工作,却做不好一份会议记录、写不好一份新闻稿,交上来的电子文件格式七零八碎,甚至,连一封正式的邮件该怎么写也不知道。
比一纸证书更重要的,是你的真才实学。
更何况,对于一家外贸公司而言,人家根本不在意你是否持有一张导游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