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朋友小马是17年考研的,但很遗憾没考上。爸妈尊重了她的想法,继续二战。父母包了她的吃喝住用,很多考研资料、高额的考研培训班费用,都需要爸妈来承担,无形中小马变成自己最鄙视的“啃老族”。“他们跟以前上学一样定期给我打生活费,但那笔费用却成了我最大的负担。我是真的真的不想再花他们的钱了,好羡慕你们能自己赚钱工作啊。”电话里小马跟我倒苦水,她很害怕自己辜负了爸妈的期望。同学C进了新学府深造,拿下国家奖学金此刻在斯里兰卡旅游 二十多岁的我们,还在花着爸妈的钱,虽然也会心疼,但又无能为力。 考研结束后的第一个月,支付宝依然收到了爸妈按时打来的生活费。沉思了很久,这次小马原封不动地把钱转回爸爸的账号,并给他发了条短信:“爸,以后不用给我打生活费了,同学都开始自食其力,我也要出去找找工作,不能再拿你们的钱,当让自己都瞧不起的啃老族,谢谢你和妈这一年这么包容我。”
“丫头,哪怕你现在暂时找不到工作,我和你妈还是养得起你的,但听到你这么说,真的很欣慰,放手去做吧,老爸老妈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
跟小马不一样,我没有考研而是工作。在很多人选择逃离北上广时,仍然有群人怀着梦想来了北京,我就是其中一个。毕业第一年的时候,北京给我的感受就是,出门在外,没有一项活动是不需要金钱支撑的,生活过的有点窘迫。“爸妈,别担心我,钱够用,你们自己注意身体就好。”总是习惯报喜不报忧,好像跟父母说“我有钱”是长大的标志性语言。挂了电话,想着这个月交完高昂的房租水电费,还完花呗后,卡里仅剩的329块余额,不禁叹了口气。转身进了苏果,轻车熟路地要了一个包子和热狗,5块6毛,还是刷的花呗。手机里突然收到消息提示,原来我爸在家庭群@我,问过年什么时候放假回家,给我准备好吃的。但实在跟他们开不了口,现在在北京混得连回家的机票的钱都出不起。眼看没几天过年,机票到现在还没钱买。每天刷新购票软件,看着系统中回家的票从有到无票,开始焦虑。短短九个字,打了又删,删了又打,二十多分钟后才艰难按下发送键。虽然意料之中受到质疑:“怎么回事,不是每个月有工资吗?”但随即支付宝进账的声音还是响了起来,只不过有点刺耳。收到了三千,还多了一千。爸备注说:记得吃饭,有什么困难就找家里啊,你是我女儿,我不对你好对谁好呢。想想买回来没涂几天就闲置的口红,花大几百买回来的阿迪耐克,因为觉得好玩下单的,但现在已经上了灰尘的卡片机......之前任性消费过的每一笔,现在好像都躺在手机账单里嘲笑我这个穷鬼。也是从那以后,我开始学会了每个月多存一点,每次回家都会给爸妈挑一些礼物。